爱上海419论坛:銅陵市郊區: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繪就全域旅游新畫卷

銅陵市郊區: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繪就全域旅游新畫卷

“千裡鶯啼綠映紅,水村山郭酒旗風。” 在銅陵市郊區,綠意盎然,清波綠水潺潺,鳥語花香交織,游人仿若置身山水墨畫之中。爱上海419论坛

近年來,銅陵市郊區經濟發展成績亮眼。2024年,其經濟運行在全省45個市轄區中連續6個季度排名前10,為全省唯一。固定資產投資連續五年兩位數增長,在銅陵市獨佔鰲頭,連續4個季度獲省政府投資 “賽馬” 激勵,並首次獲省政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。這些亮眼的數據,彰顯出郊區在經濟建設上的雄厚實力與強勁動力,也為全域旅游的發展筑牢了堅實根基。

古鎮新韻,文旅融合蹚新路

走進千年古鎮大通,踏上瀾溪老街的四方石路,古色古香的青磚黛瓦馬頭牆映入眼帘。大通歷史文化主題展館內,清末民初的繁華盛景重現。乘船過江,和悅老街的青石板路開啟往昔 “小上海” 的記憶。

大通,舊稱 “瀾溪”,唐代設大通水驛,北宋建鎮,依山臨江,交通便利,曾與安慶、蕪湖、蚌埠並稱安徽 “四大商埠”。清末民初商賈雲集,李白、楊萬裡等名人曾到此游歷。上海品茶网

如今,瀾溪老街保留著特色商店、傳統作坊和民居。徽派建筑錯落有致,老字號理發店等店鋪散發著歲月氣息,大通茶干、小磨麻油吸引游客駐足。和悅老街雖建筑雖有破敗,但馬頭牆、吊腳樓與青石板巷道仍存原始風貌,老商號印記訴說著昔日輝煌。

銅陵市郊區繪就全域旅游新畫卷。

位於和悅洲的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,是江豚易地養護的港灣。憨態可掬的長江江豚,被稱為 “微笑天使”,吸引眾多游客。

憑借地理優勢,大通成為皖江上的旅游明珠。它先后榮獲“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”“中國歷史文化名鎮”“首批中國特色小鎮”等多項榮譽,千年古鎮於新時代綻放出奪目光彩上海新茶工作室微信。

景點串聯,匠心雕琢旅游精品

銅陵市郊區深挖文旅資源,舉辦各類精彩活動。長三角古鎮一體化發展大會、“中國﹒皖美山水” 華東區龍舟賽、白姜藝術季等吸引眾多游客。水上龍燈、魚燈巡游等非遺民俗活動,豐富了 “夜游 +” 消費場景。

目前,郊區已形成多元旅游格局。A級景區中,大通古鎮景區和周潭大山景區各具特色﹔省級優秀旅游鄉鎮星羅棋布﹔省特色旅游名鎮、名村及休閑旅游示范點、星級農家樂眾多。南泉古民居、楓沙湖等景觀也聲名遠揚。

銅陵市郊區繪就全域旅游新畫卷。

在文化遺產方面,郊區有21處區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,大士閣佛文化、南泉禪寺禪文化、鵲江龍舟賽民俗文化交相輝映。

立足資源與產業基礎,郊區統籌地理區位等要素,精心規劃 “一核、三帶、多點” 的旅游發展藍圖。

藍圖領航,精耕細作文旅 “錦繡”

打造核心聚集區,大通景區是郊區文旅發展的 “排頭兵”。政府加大投入,引入合作運營模式,深挖古鎮與長江文化,運用5D技術打造沉浸式產品。同時,打造垂釣小鎮品牌,在漁園農庄發展競技釣項目,帶動全產業鏈發展。

構筑三條協同發展帶。周潭鄉村旅游發展帶,推動周潭大山2A景區升級,擦亮東鄉武術品牌,保護國保湯家墩遺址等,打造桃花節文旅品牌與休閑游線路。灰河鄉村旅游發展帶,以普濟桑田項目為核心,串聯環楓沙湖區域,聯動老牌農庄,推出優質農產品,打造農事體驗游線路。銅山鄉村旅游發展帶,定位 “文化 + 茶產業”,推進茶文旅融合,依托禪茶協會,整合景觀資源,打造研學精品線路。

銅陵市郊區繪就全域旅游新畫卷。

多點發力培育旅游節點。大院村山禮文化農家樂、勇春農庄農事體驗基地、陳瑤湖鎮水圩村紅色旅游聖地、鴻基農業櫻花林等成為網紅打卡點。

2024年,郊區文旅融合更進一步。舉辦 “灰河葡萄季” 等特色活動,吸引游客體驗鄉村風情。首屆全國全民健身大賽(華東區)龍舟賽提升了大通古鎮知名度。2024年全區旅游收入達18.7億元,同比增長3.2%,旅游人數突破200萬人次,同比增長2.8%。

為推動文化創新發展,大通古鎮深挖歷史與民俗非遺內涵,推出龍舟書簽等文創產品,聯動相關協會豐富江豚IP文旅產品。

爱上海